近期,美国移民局(USCIS)针对部分H-1B及职业移民绿卡(I-140)申请发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RFE(Request for Evidence,补件通知)。多位美国移民律师反馈称,相关RFE的内容不仅罕见,且语言模糊,移民局在未说明任何具体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以“可能存在不利信息(adverse information)”为由,要求申请人提供最新的家庭住址并配合生物识别采集(打指模)。
这一新动态引起了美国移民法律界的高度警惕。长期从事职业移民服务的业内人士纷纷指出,该举措或预示移民局正在推动一种新的审查机制,甚至可能为未来更严格的选择性执法埋下伏笔。本文将从新型RFE的具体表现、潜在风险、法律视角与应对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新型RFE特征解析:模糊理由下的非常规审查
不同于以往以申请材料不完整、学历验证、职位专业性等常规问题为由的补件通知,此类RFE展现出三个显著的异常特征:
1、所索材料与申请内容无直接关联
传统RFE通常围绕H-1B或I-140申请中的关键资质,例如职位是否属于“专业职业(specialty occupation)”、雇主是否符合资质、薪资标准是否合理等。但此次RFE却将焦点转向申请人的居住地址与生物识别信息,完全偏离既有审查逻辑。
2、补件理由模糊,仅称掌握“潜在不利信息”
RFE中仅简要陈述“我们在审理过程中识别到可能不利于申请结果的信息”,却未提供信息来源、具体内容或其与申请的相关性。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做法,违背了移民局一贯遵循的程序性规范,令人难以判断应如何有效回应。
3、首次在申请阶段即要求打指模,极不寻常
依照惯例,打指模通常出现在调整身份(Adjustment of Status)或绿卡面试等后续阶段,而非H-1B或I-140资格认定过程中。如此安排的出现,令业界担忧移民局正暗中实施某种新的背景审查机制。
二、可能的政策动因:风险筛查机制暗中部署?
分析此次RFE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其可能与政府层面的移民政策变化密切相关。多位专业律师推测,该举措可能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动向:
1、新型“风险识别系统”的试行
鉴于近年来美国政府在移民执法中日益重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此次RFE很可能是某类“自动化风险筛查机制”的具体表现。例如,系统通过分析申请人过往出入境记录、社交媒体信息、数据库交叉比对等手段,一旦识别出异常信号,便自动触发RFE流程。
2、为选择性执法预留操作空间
在川普政府时期,美国移民政策逐渐趋于强硬,执法行动更加频繁且范围扩大。近年来亦屡见不鲜地出现移民申请人在面试现场被拘留的案例。若将此类突如其来的RFE与上述现象结合来看,似乎移民局正试图借RFE程序提前掌握申请人的行踪,以利后续执法操作。
三、法律应对建议:以程序正义维护权益
面对此类未说明理由的RFE,申请人切勿盲目配合,尤其是在移民局未依法提供所谓“不利信息”的详细内容、来源与合法关联性前。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若移民局基于某种不利信息对申请作出负面决定,必须向申请人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并给予合理的答辩与反驳机会,以保障其知情权和辩护权。
因此,在回复RFE时,申请人及其律师可依法援引程序正义原则,要求移民局说明以下几点:
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是否提供相关材料,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截至目前,美国移民局尚未就H-1B或I-140申请流程的变更发布任何官方声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此类RFE或仍处于试点或过渡阶段。虽然尚不能确定其是否标志着政策全面收紧,但其所释放出的信号已足以引起高度警觉。
对广大移民申请人而言,尤应在当前不明朗的政策环境下,依靠专业法律服务,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越是在规则尚未明朗的时期,越要以合规与专业为底线,稳妥推进申请流程。
澳臻移民温馨提醒:若您或身边亲友在申请H-1B或I-140过程中收到类似RFE,应第一时间联系专业移民律师进行咨询与评估,切勿轻率回应。政策的不确定性,唯有通过法律与专业的力量,方可赢得确定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