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讲究孝道,子女移民新西兰不可能把老人独自留在国内。而中国老人也常常把儿女的事当成自己晚年的价值,养育孙辈、照顾家庭是很多中国老人晚年生活的日常。新西兰家庭团聚移民最大的来源国就是中国,父母团聚类别关闭前中国申请人的占比达到了50%。在新西兰移民政策下,有近11000名50岁以上的新西兰移民来自中国。然而在国内生活了大半辈子又不会英文的老人,跟随子女移民新西兰后如何适应新西兰生活?
在奥克兰有这样一群华人老年移民,他们移民新西兰长则十几年,短则几年。他们英语都不好,但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说他们对社会没有贡献?他们承担的家务,是有经济价值的;他们养育的孙辈,都是新西兰的明天啊!本次新西兰华人老年移民生活的主人公是Anna的外婆——张阿姨。
起初女儿女婿提及移民新西兰(http://www.liveinau.com/migrate/1444.html)时张阿姨百般不愿意,她说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不想瞎折腾。可是一想到女儿一家人都去了新西兰,自己形单影只地在中国生活,心里也是不太能接受。几番纠结和女儿的劝说下,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跟着女儿一家移民新西兰。可真正到了新西兰问题也就来了,不了解新西兰文化不会英文的张阿姨适应不了当地的生活,也不怎么愿意出门。
幸而,小Anna让这个情况得到了改变。由于父母工作繁忙,Anna小时候基本都是由外婆照顾长大。自然而然Anna上幼儿园这件事也主要由外婆张阿姨承担了。每天早上送孙女上学,下午接孙女回家,这一接一送倒让张阿姨认识了几个华人老年移民。几位老人情况相仿,都是随着子女移民新西兰,现今在奥克兰生活了有些年头了。刚开始几个人就只打打招呼,偶尔话个家常,熟悉了之后还经常一起结伴出门。她们最常就是一起去超市购物,每次在固定的公车站点附近约好。上车后先是礼貌性地用英文和公车司机简单问好,然后拿出老人专用公交卡刷卡找座位坐下,待公车到了亚洲超市所处的站点后,最后用英文向公车司机道谢后一 同向亚洲超市走去。这几位老伙伴们平时会去不同的几家超市买食物和生活用品,其中亚洲超市是他们每周都会过来逛的一间。
语言不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华人老年移民在新西兰的外出活动以及社会交往。以超市购物为例,老人们想要去本地超市买东西时大多时候需要子女或家里晚辈的陪同。这种依赖子女协助的日常生活体验一方面削弱了老人们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加剧了老人们对自己能否在新西兰独立生活的担忧。由此不难体会华人老年移民对亚洲超市青睐有加的原因,超市中随处可见的中文提示牌和中文价签为华人老年移民们带来了跟在中国超市购物别无二致的生活体验。看似普通的一次公车出行、简单的中文商品价签对于像张阿姨一样的华人老年移民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独立出行和独立购物意味着老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去亚洲超市为全家人采购食材、准备三餐,以此来尽可能地为忙于工作的子女解除后顾之忧、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份家庭责任。
张阿姨说,“这里跟国内不一样”。在他们眼里,生活在新西兰意味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居住环境的变化、文化习俗的变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仿佛斩断了老人们与过去生活和曾经的自己的种种联系。这种“失联”感促使华人老年移民一方面不断在当下生活中寻求与“过去生活”的连接,另一方面也在慢慢尝试与新西兰移民(www.liveinau.com/newzealand.aspx)之地建立情感纽带。这些华人老年移民以每周相约一同搭乘公车、一同去超市购物的方式逐渐适应新西兰生活,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和朋友的互动模式。这种老人们之间的互相陪伴在社交和情感层面上促成了他们对新西兰逐渐产生的归属感。
虽然中新文化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对此评头论足一番,但是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那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物理位置的迁移让华人老年移民在实际生活层面和理智上接受了自己与新西兰这个国家之间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同城社会关系、朋友圈子的形成深刻且持久地影响着华人老年移民对新西兰的归属感。虽然语言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与新西兰本地居民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很难在本地建立起中文圈以外的朋友圈子。但是这样的社交困境促使华人老年移民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地结交与其有着相似新西兰移民背景、文化背景的华人朋友,难道不是另一种适应新西兰生活的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