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特区政府对多个入境计划下的人才签证申请及续签费用进行了大幅调整,标志着其在人才政策执行上的一次重要转向。根据最新规定,申请人在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十个主要类别的人才签证下申请入境、延长逗留或变更逗留条件,均需缴纳600港元的申请费。与此同时,签证本身的费用亦按逗留时间划分:180日或以下需缴600港元,181日或以上则为1,300港元,相较此前统一230港元的收费标准,实现了接近数倍的上调。
1、人才政策背后的“行政压力”逻辑
香港政府对此次收费上调的官方解释是“为收回因处理大量申请所消耗的行政成本”,并称参考了其他国际地区的收费水平。然而,细究其背后的动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调整不仅仅是成本回收,更是对庞大申请压力的现实回应。
自2022年底以来,随着香港全面放宽人才入境政策,吸引力持续增强,尤其是在高才通与优才计划方面,申请人数呈指数级增长,远超原有行政系统的处理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政府共接获超过45万宗各类人才签证申请,其中已有29万宗获批,超过19.6万人连同家属已顺利抵港,显著扭转了疫情期间香港劳动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

2、人才申请火热,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以“高才通”计划为例,自推出以来累计收到超过12万宗申请,获批比例超过80%,其中高达95%的申请人来自中国内地,成功登陆人数达8.2万人。这一政策的吸引力主要源于其申请门槛清晰、审理高效,以及为通过者提供的两年自由居留与工作创业权利,极具吸引力。
相较之下,“优才”计划虽已运行多年,但过去三年累计申请超过16万宗,获批仅2.7万余宗,批准率不足20%。其中98%的成功申请者亦为内地居民,体现出内地高素质人才对于香港国际化平台与生活环境的高度认可。
这背后的现实是,随着港府放宽政策、市场热度持续升温,原本人手就紧缺的行政部门已不堪重负。由于本地公务员招募困难,加之香港年轻人对于公务体系缺乏认同,政府最终选择以“提高费用”的方式平衡资源,控制申请节奏。
3、签证政策逐步收紧,门槛提高明显
尽管人才引进为香港带来了活力,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申请结构,港府开始从政策上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例如,“高才通”计划虽仍保留三类申请路径(即年薪250万港元以上的A类;全球百强大学+三年经验的B类;以及五年内毕业、经验未满三年的C类),但C类设有年度1万个名额限制,实行“先到先得”原则,竞争愈发激烈。
在续签机制方面,申请人需在香港拥有正式聘用关系或自主创业项目方可延长逗留。按照“7年居港可申请永居”的路径设置,对于大多数申请者而言,高才通成为最便捷的“登陆+扎根”双轨道平台。
而“优才计划”则在2024年迎来重大制度改革。新政设置了六大维度、十二项具体评估标准,申请者需满足至少六项方可进入甄选程序。评估指标涵盖年龄(50岁以下为佳)、学历(优选硕士及博士)、语言能力、名企或海外工作经验、年收入(建议不低于100万港元),以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状况(如持股50%以上,企业近年盈利超过500万港元等)。显然,相较过往制度,新政显著抬高了门槛,尤其对仅具备本科背景的申请人而言,可行性大幅降低。
4、香港的“背靠内地”与全球竞争格局
此次政策调整再次印证了香港在国际人才流动市场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以开放多元的制度设计吸引全球人才,尤其是来自内地的精英群体;另一方面,它也必须在行政负担与财政支出之间实现平衡,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
从宏观趋势看,香港依旧是全球人才争夺战的重要据点。如何在吸引优质人才与精细管理制度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港府在移民政策上持续调整的重点。
« 上一篇 香港优才计划自测:新政策下的移民机遇2025-02-24
» 下一篇 没有了